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法规
证监会完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规则 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转)

 

        在现行再融资制度实施逾10年后,监管层出台再融资新规,新规一经出台,立即引爆资本圈。简单来说,监管最新基调为:减少套利空间,严控再融资规模与用途。

 

        2月17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同时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旨在抑制目前市场存在的过度融资、募集资金脱实向虚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再融资监管政策不针对具体企业,所有上市公司统一适用。

 

        为实现平稳过渡,在适用时效上,《实施细则》和《监管问答》自发布或修订之日起实施,新受理的再融资申请即予执行,已经受理的不受影响。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17日表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部分条文进行了修改,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

 

        邓舸介绍,证监会此次完善规则、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将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

 

        现行再融资制度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逾十年。其中,非公开发行(定增)在近3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带动再融资总额屡创新高。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融资大行其道,与非公发行的低门槛很有关系。非公发行只有“发行对象不超过十名”、“发行价格不低于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均价的90%”、“一般股东12个月限售期、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36个月限售期”等少数几个硬条件。即使是亏损公司也可申请发行,相较于配股、公开增发等其他再融资方式门槛低很多。

 

        Wind数据显示,2016年到今年1月下旬,上市公司通过定增、优先股、配股、可转债等再融资方式合计融资规模接近2万亿元,是同期IPO融资规模的超10倍。

 

        再融资如洪水泛滥,募资不用于主业发展、使用效率低,致使监管部门、市场人士对再融资的批评纷至沓来,强烈要求修改规则,加强监管。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春节前的最后一次例会上指出,“上市公司再融资目前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募集资金使用随意性大、效益不高等。”

 

        2月9日,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在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的同时,一些公司又将巨额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等投资事项。统计显示,2016年共计超过700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逾7000亿元,约占同年上市公司再融资金额的50%。

 

        文章提到,在市场人士看来,这类公司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表明这些公司并不缺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公司不务正业。过度融资降低了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助推了市场资金的“脱实向虚”。

 

附文:

 

        为深入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工作部署,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完善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部分条文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

 

        现行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促进社会资本形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现行再融资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需调整。突出表现在:

 

        一是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融资倾向。有些公司脱离公司主业发展,频繁融资。有些公司编项目、炒概念,跨界进入新行业,融资规模远超过实际需要量。有些公司募集资金大量闲置,频繁变更用途,或者脱实向虚,变相投向理财产品等财务性投资和类金融业务。

 

        二是非公开发行定价机制选择存在较大套利空间,广为市场诟病。非公开发行股票品种以市场约束为主,主要面向有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特定投资者,因此发行门槛较低,行政约束相对宽松。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投资者往往偏重发行价格相比市价的折扣,忽略公司的成长性和内在投资价值。过分关注价差会造成资金流向以短期逐利为目标,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长期资本的形成。限售期满后,套利资金集中减持,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也不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是再融资品种结构失衡,可转债、优先股等股债结合产品和公发品种发展缓慢。非公开发行由于发行条件宽松,定价时点选择多,发行失败风险小,逐渐成为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和保荐机构的首选再融资品种,公开发行规模急剧减少。同时,股债结合的可转债品种发展缓慢。

 

        本次修订《实施细则》和制定《监管问答》,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资金“脱实向虚”。

 

        二是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立足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堵住监管套利漏洞,防止“炒概念”和套利性融资等行为形成资产泡沫。同时,满足上市公司正当合理的融资需求,优化资本市场融资结构。

 

        三是坚持稳中求进原则,规则调整实行新老划断,已经受理的再融资申请不受影响,给市场预留一定时间消化吸收。

 

        本次修订后的《实施细则》进一步突出了市场化定价机制的约束作用,取消了将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作为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基准日的规定,明确定价基准日只能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

 

        《监管问答》主要内容为:

 

        一是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

 

        二是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但对于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的,不受此期限限制。

 

        三是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

 

        此外,为实现规则平稳过渡,在适用时效上,《实施细则》和《监管问答》自发布或修订之日起实施,新受理的再融资申请即予执行,已经受理的不受影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再融资监管政策的调整属于制度完善,不针对具体企业,所有上市公司统一适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面监管的要求,继续强化再融资发行监管工作,督促保荐机构梳理在审项目并开展自查。进一步规范募集资金投向,继续加强监管理财产品等资金参与非公开发行认购,强化证监局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现场检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17〕5号

       

现公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证监会

                                                                                                        2017年2月15日

 

        (转自微信号“新三板”)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
下一篇: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管办法7月起实施